《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800字(模板7篇)

besoo2023-05-10  114

导读:阅读与观影,都是快乐的习惯,随着观看的继续,能体会到更多以前没体会到的心情,在空闲的时候写一篇观后感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在写作品观后感之后你有了哪些收获?…

  阅读与观影,都是快乐的习惯,随着观看的继续,能体会到更多以前没体会到的心情,在空闲的时候写一篇观后感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在写作品观后感之后你有了哪些收获?如何写出标准合格的作品的观后感呢?阳光喔作文网特别编辑了“《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800字(模板7篇)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 篇1

  《掬水月在手》,一部挺好看的电影,以插叙的方式讲述了叶嘉莹先生坎坷而惊艳的一生。两个小时,我们便走马观花地看完了叶嘉莹先生的经历,虽然观影的过程有不少小插曲,后面还坐了几个不让人安生的家伙,但我仍全身心地投入于电影之中,并为之感动。

  前半段我其实看得也马马虎虎,直到电影中提到了叶嘉莹先生那首与鲸有关的词《鹧鸪天》,

  好的创作灵感和感悟一瞬间激醒了我。

  会听到,会感动。

  很奇怪,一大段话,每个字用得都那么精致,我却只记住了这最简单的六个字。

  叶嘉莹先生,其实就是这两句话最真实的呈现。她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一生崎岖多难,但她写下来了,她的所有感情都倾注于笔下的每一句诗词中,所以九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仍在书中,在电影院,在老师口中,听到她的名字,聆听她的故事。

  如同叶嘉莹先生笔下的两条鲸鱼一样,可以听见对方的声音。无论多久,相距多远,天涯或海角,都能听见对方的声音。那怕声音的主人已变了模样。

  凄美而真实。

  其实有时候真的挺迷茫的,觉得自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条鲸鱼。鲸鱼也好,金鱼也好,看不清来路,摸不着归途,向着一个并不知道多么遥远的目标奋斗游着,却觉得一切都虚幻不可触,那么多人都平凡地消失在了漫长的路上呢,自己又为何那份自信,认为自己可以踏上遥不可及的彼岸呢?

  更何况自己如今还处在舒适区,未来又会怎样呢?

  想着这些问题的我似乎天真的可笑,但我却在叶嘉莹先生的《鹧鸪天》中获得了答案。

  鲸鱼鸣叫的声音会在海中一直一直传递下去,直到落入另一条鲸鱼耳中。那么人们的故事

  是否也会一直传递着,被更多的人铭记呢?

  会的吧,我想。

  所以人们奋斗者,所以人们在追逐梦想与生活的路上昂首阔步,所以人们不惧艰险,永远前进在追光的路上。他们或会成功,又或不会,但他们的精神会永远流传下去,他们终会在历史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有所成就,长远或短暂地星星般璀璨。鲸鱼发出声音是为了交流,而我们做出的种种努力,是为了斩获一个更好的未来,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有人知晓,有人铭记。

  伟人即使早已离去,但对世界的影响力仍然存在。我们活着,就更应该去争取,使自已发光啊。

  无法如叶嘉莹先生一样,在荧幕上展述自己的故事,那就尽自己的务,使自己更好一点吧。

  鹧鸪天广乐钧天世莫知

  叶嘉莹

  广乐钧天世莫知,伶伦吹竹自成痴。

  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

  明月下,夜潮迟,微波迢递送微辞。

  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 篇2

  这是一部关于文学的电影,是由导演陈传兴拍的,主要拍了关于诗人叶嘉莹的一生,陈传兴是一位专门拍摄文学性电影的导演,加上这一部共有三部这类电影了。

  电影一开始便介绍了最早的记忆在几岁,通过图片和诗词,有一种处于大自然之中的感觉,随着影片看下去,可以发现叶嘉莹先生是一个对文学非常喜爱的一个人。

  在其中一个回忆中,介绍她小时候一直被关在院子里,没踏出门外一步,直到后来才出来,这里可感受到当时所受的封建礼教、重男轻女思想伤害之深,也令她感到愤怒,养成一种与封建思想抗争、独立自强的思想。

  她的一生是悲惨而又有意义的,她受到封建思想的伤害、女儿的死去,都令她十分痛苦,但是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并建立了强大的信念,坚持诗词的创作,她对诗词的理解对古代名人的评价,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看了让我们对文学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今社会,生活、学习、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低头族随处可见,有多少人会停下来去阅读一首诗词、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我们安静下来,细细品味、感受诗词的美好,让生活因此而更加丰富和美妙。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 篇3

  梁乐宜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迈的女诗人,叶嘉莹,蒙古族,叶赫那拉氏,祖父是光绪年间的进士。1924年北平,她出生于这样书香门第的贵族门庭。身处军阀混战的乱世,她24岁结婚,随丈夫逃至台湾,在大学教书,后来再相继被请到不同的国家教书;在这期间,女儿女婿不幸因车祸离世。暮年的她回国,去看曾经北平的故居,又去看家族的故乡-蒙古草原。

  这部文艺气息浓厚、意义深远的电影带给我一股淡淡的感动和温暖。

  一是叶嘉莹的诗词文采极为出众。优异的文学修养自小就便开始积累,她的好文采深受她很有个性的教书先生顾随的影响。电影穿插了许多她朗诵诗文的片段,虽然口音明显,但她读诗饱含感情,抑扬顿挫,有很强的节奏感。她的诗文多数是兴之所至,即兴朗诵出来的,或忧郁,或无奈,或悲凉,都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书面略作整理,便成为一首首优秀的作品。

  二是叶嘉莹豁达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她出生于战乱之中,老年时,女儿女婿又走在自己的前面,白发人送黑发人,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她依旧坚持写诗。诗文成为她流露感情的一大出口。后来她回到北平,去看她曾经居住的四合院,却已经变成了大杂院,除了大门的样子依稀还如旧时。再后来她追根溯源,到蒙古草原看叶赫水,仿佛预示一种寻根的心境,人到暮年去寻找自己本是从哪里来的。叶嘉莹活的很美,她经历过苦难,看见人生的残酷,但她依旧十分热爱生活。

  三是衰老的悲哀。刘在昭是叶家营中学和大学时的同学,在老年时,她们依旧偶尔互通电话,一次通话令双方都忽然发现,已经都过去好多年了,大家都老了,叶嘉莹回望起起落落的一生,只总结出四字人生如梦。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 篇4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看完电影后,心中波澜平静;以往都会觉得遗憾或甜蜜。但是这次是平淡的。看电影里面叶先生诉说自己的故事,内心是平静的,并不是说冷漠,而是一种淡然。许多人都平淡的写诗,但他们心中真的是平淡的吗?如吴均的《山中杂诗》一般,他真的释然了吗?我想是没有的,吴均是入世之人,他无法真正的出世。他没办法释怀,但叶先生不一样,她也一样入世,可她身上那股出世的味道是不变的,她是真的会淡然,她平静的叙述,她的心也是静的。叶先生如一个修行的人入了凡尘一样。她的一生是坎坷的,可她又是淡然的,她会经历许多,但她也会放下许多。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叶先生放松的一面。或许想起来时是伤的,但更多的是人间值得走一遭。

  叶先生是一个专注的人、她是心行合一的。这跟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有关。她原本就是名们贵族,所以她一生都专注于她的诗,一生都爱那一个。她从不花心,她只专注于那一个。电影中说,是诗词救了叶先生,我想是的。这没错。叶先生也说过诗人要有自己的经历,这样才会写得好,我觉得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他又怎么去体会诗呢?许多诗人是在自己被贬时写,许多是在自己高兴时写,哪有一个人平平淡淡的,还去写诗呢。自己如已经圆满了,就不必写诗了。诗是一种感情的抒发,它是代表了作者的思想的。叶先生通过写诗,来让她自己释怀。在电影里,还有人说,叶先生给她的感觉说不出来,但她内心是很想去接近她的感觉。她说叶先生是君子,我同意她的看法。一个君子,他不仅要有所谓的梅、兰、竹、菊的气概,他还要有那种平淡,那种情怀,被誉为君子是极为不容易的,因为君子是最难做到的。

  叶先生有很多的成就,然而,她最开始所追逐的就是名利吗?我想不是的。正如姜老师所说,如果一个人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那么那些所谓的身外之物,也就自然而然就会来了。而不是一个人的目标就是名与利。这是让我看完电影后,更加所明白的。或许现在的我们,缺的就是叶先生那种专注、那种淡然。我们一直在争、在努力。并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整个社会都以名和利为最终目的,而忘记了做事的专注与认真。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叶先生的一生不是顺利的,可她的一生所作出的贡献是伟大的。或许,在最后,把以前的月亮拾起来,就如朝花夕拾一样,也是极为无憾的一件事。我把月亮抓在手心,听着飘扬的短歌,踏上了时光的追溯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 篇5

  《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是由许许多多的采访碎片组合而成的,虽是碎片,但是整体的结构并不凌乱,电影的整体结构都是那种很安静,祥和的气氛。

  电影并不是一直都是在采访叶先生,而是在采访其中穿插着很多关于叶先生的诗词,关于那个年代的一些图片,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事情,从而更好地去了解叶先生当时所处年代所写下的诗的其中所包含的值得令人深思的情感。

  我觉得古诗词救了她,她把它们平淡化了,她的古诗词很平淡,把那些负面的东西也写的很美她把苦难都描写的很美,她的一生让我觉得很美叶先生存在的感觉,她对她生命的方方面面,她都是可以用一种态度去接受那就是平淡。

  她对不被世人接受这件事是以平淡的态度。

  在这一大段电影当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那一段,讲的是叶先生找到两只蓝鲸的这一形象去叙述、描写当时对于发生的事情的心情。叶先生找到两头蓝鲸的形象,是认为蓝鲸可以隔洋传语。蓝鲸是对于现代人来讲很神秘、巨大而壮丽的事物,即使现代人不接受这些东西也没关系但是我留在大海上的余音总会被人听见被人理解可见当时的叶先生所发表的也许是不被人待见的,但她并不感到不公,而是在等待一个像子期那样的知音去理解她。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 篇6

  一幅幅壁画在镜头前呈现,关于战争的纪录片通过黑白的方式描绘着历史,再配上我听不懂的音乐,我带着满脸问号开启了对《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的探索。

  因为在观影前,我对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人物和历史一无所知,所以当我达不到电影的境界、看不懂情节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当叶嘉莹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总会有一段文字或者图片在银幕中出现。大部分是叶嘉莹自己做的诗词和写的文章,这样看来,好像她的一生可以用一本诗集来阐述。

  叶嘉莹讲述的故事中有一大半都是跟诗有关,感觉她的人生要不就是在做诗,要么就是在讲诗,要么就是在去讲诗的路上。她的生命,跟她研究诗词的态度,对诗词的理解,已经是浑然一体、难舍难分了。

  她的一生看似乐观且平淡,但其实则恰恰相反,她的一生跌宕起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节不占少数,亲离子别的不幸一样不差的落在她的肩上,好似她应该郁郁寡欢悲伤一辈子。但叶嘉莹并没有,正是因为她把一切都用诗歌表达出来。从她诗词中的一字一句中可能包含着泣不成声的感情,但如若用诗词抒发完之后,又会将心态放平,生活变淡。叶嘉莹的朋友总说她很乐观,对于什么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这跟她对诗词的不可分割有关。

  她的经历总是和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似她的一生都是为诗词所活。她也确实在诗词这一领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和威望。这让我感受到了:如果人在一项领域中专一研究一辈子,那必定是会有所收获的,甚至是有很大成就的。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 篇7

  我是活字文化的编辑,也是《掬水月在手》的特约编辑。这三天来如鲠在喉。就这么看着自己费心费力做出来的书,被莫名其妙冠上“洗稿”之名,就好像新衣服被溅了一身泥点子,最后能不能洗干净不知道,膈应总是有的。

  易X始终不做稿件对比,为什么?因为她做不出来。那我来,心里再难受也得咬着牙做。好好的书,不能任由他人抹黑。讲真,这种不洗都碎的稿子不值当一洗。如果有当过编辑的,请你们想想,素材就在你手边,你是改烂稿子容易,还是自己重写容易?

  看证据吧。随便截了几处易X稿里的硬伤,可见有信息错误、行文啰嗦重复、表意不明,以及需要重点着墨的地方却没有着墨等问题,后文都有附图。终稿对比图也放在最后,相信大部分友邻一眼就能看出,书的终稿和易X稿并没有相似处,但仔细阅读更能发现结构和行文上的问题。所以,恳请大家花点时间看完这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为都是基于一份录音素材进行整理,内容主题肯定是一致的,这并不成为洗稿的证据,请知悉。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ygwzw.com/read-299223.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阳光喔作文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阳光喔作文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