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精选5篇)

besoo2023-08-29  231

导读:一份优秀的观后感需要我们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不同的人在观看同一部作品之后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一场美好的观影之旅,可以让我们的情绪也经过一场旅行。写观后感也…

  一份优秀观后感需要我们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不同的人在观看同一部作品之后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一场美好的观影之旅,可以让我们的情绪也经过一场旅行。写观后感也是为了回味我们观看时的心得感悟,写作品名观后感要注意一些什么,阳光喔作文网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精选5篇)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1)

  一张张年轻志愿军的黑白照片,一群意气风发学生样貌的年轻人率先映入观众的眼帘,镜头一晃,一位白发苍苍、胸前挂满勋章的志愿军老战士出现在镜头面前,《1950他们正年轻》71年的时间跨度犹如"一瞬"被展现在了观众眼前,在老人旁白带领之下,我们得以回到那场真实而又残酷的战争之中。

  "我的战友梦想是当小提琴家,可是那场战争,炸断了他的手,他的梦想没有了。"这样的故事,《1950他们正年轻》不只一个。70多年前,百万青年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把威胁挡在了国门之外,他们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回来的战士,如今他们怎样了?当年的战场究竟有多惨烈?在军力物力悬殊的那场战斗中,这些年轻人想的是什么?26位平均年龄88岁老人讲述着他们的经历,那个属于他们的1950。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首励志感人的青春赞歌。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2)

  9月2日,第8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回国。自2014年以来,我国已迎回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9月3日,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正式公映,这是一部以全新视角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通过对志愿军老兵的访谈,倾听他们对于战争最真实、最动情的讲述,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青春易老,浩气长存;军魂不死,初心不变!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站在本片里的岁月窗口回眸着,那些老兵的面孔一一浮现,从老人的沧桑里,见证了岁月的峥嵘,几十年后,无情岁月带走了一代人的壮丽韶华。活下来的是历史真实的见证者,他(她)们的青春芳华,留给我们一本厚厚的人生教科书。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第一声呐喊,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时光流逝,精神永存,每一位为国奋战的人都会被铭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3)

  三月的南部小城,雾气中还飘泼丝丝银雨,木棉花染上了浓烈的党旗红,团团锦簇傲枝吐焰,好似在讲述1950年的初春,但万家灯火点点,却又令人恍惚然然。走进纪录片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我又跟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武装前进,冲进抗美援朝,追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老兵们的故事,感触最美的血色浪漫。

  唤一声最可爱的人,舍生忘死保卫祖国。七十二年前,新生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百废待兴、内忧外患,美帝列强虎视眈眈。为了免得百拳来,英雄的中华儿女奋勇而上,只为打得一拳开。孑然少年身誓师北上,他们扬起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抱着以生命捍卫新生共和国的决心视死如归。战场上,最美白毛女不惧生死福祸兮,巾帼之躯迎战而上,只留浪漫在人间;炮火中,河南兵身负重伤之际,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绝不流泪显军人本色;弹坑里,军乐提琴手血染沙场,战士精神激励同仁,保卫祖国永不悔朝鲜战场遍地是英雄,在长津湖、铁原、上甘岭,创造了无数震惊世界战争奇迹,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志愿军将士总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成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的故事无人忘记,激励后人坚定理想信念、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应一句人民的儿女,青稚为战不负韶华。铁血今犹在,山河已无恙。每一个年轻一代,都生逢伟大建设时期,今天,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成为全国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带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英雄辈出。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质朴话语,激荡起无数国人的热泪。他们是芸芸众生的平凡人,更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英雄楷模。新时代呼唤英雄,更造就英雄,唯有青年强国家方能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之时,我们要化身热血儿郎,不负人民重托,担起时代重任,牢记使命必达。坚定信仰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干干净净,勤恳苦练基本功,在实践中善于作为,遇困难敢于斗争,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就大胆地接烫手山芋、吃吃苦头,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不辜负党不负人民,将自己融入到国家建设事业中去,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定义青春的无悔与荣光,创造时代伟绩。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复兴路近,我们正年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只有坚持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越是艰险越向前,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方能不断创造新的韶华成就,带领今日中国这艘巍巍巨轮,满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驶向不可逆转的壮丽航程。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4)

  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生活状态,那么牺牲和准备牺牲也应该是军人的生命状态。有幸参加了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的首映,数次泪流满面,感动之余,浅谈一下关于生死的5组词:你死我活、出生入死、舍生忘死、生不如死、向死而生。

  你死我活,很残酷的词。在战场上,于敌,你死我活是胜利、是骄傲;于友,你死我活是遗憾,是背负一生的痛苦与怀念。为什么那么多从战场归来的老兵,把军功章深深藏起,再也不对外人讲起那段硝烟,在访谈时谈到最多的是对逝去战友的愧疚,他们感觉自己在偷生。活着是罪过,这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心路沧桑。

  出生入死,很宿命的词。从人的一生看,每个人脱胎于母体,被授予生命,开始生活于世间,最终衰老、死去、入土为安,出生入死概括了一生。对军人来说,上战场出发时是生的,但已抱定了必死决心,离开战场可能就马革裹尸了。军人的出生入死是一曲慷慨悲歌,是一种天定宿命,更是一份职业荣耀。

  舍生忘死,很壮烈的词。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把生命都舍弃了,再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舍生的军人不可能被战胜,因为他要么胜利、要么牺牲。人最恐怖的是死亡,把死亡都忘记了,这种极端的精神力足以冲破一切,多么强悍的战斗精神。军人对待死亡或许有三重境界:一是不怕死,可以正确看待;二是慷慨赴死,敢于直接面对;三是忘死,已经抛之脑后了。

  生不如死,很纠结的词。中国人重视生命、重视现世,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居然有生不如死的观点了,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活着太痛苦。如此痛苦,死了算了,死了是解脱。军人在战场上,有时不得不面对极端饥饿、极度疲劳,或者战俘营、敌人监牢,难免遭遇生不如死境地,但此时能一死了之吗?必须顽强的活下去,活下去才能打败敌人。

  向死而生,很坦然的词。既然生命的尽头都是死亡,既然不得不过着一生,那就面朝死亡、春暖花开,坦然面对一切。好的态度应是把握当下、过好当下,不因每一个逝去的当下而遗憾,也不因每一个未知的未来而畏惧。正如老兵所言:上了战场不要怕,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综上,生不畏生、死不畏死,这或许是军人和每个人应有的生死态度。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5)

  回望历史,1950年距今已是甲子之后又十年有余,这个载入史册的特殊年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一代人的青春,同时也成为文艺创作的热点题材。前不久上映的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没有传说中的龙城飞将,都是普通的志愿军老兵,有炮手、侦察兵、军医、文艺兵、翻译等,入朝作战时才20岁不到。影片通过26位老兵的回忆将战争前线的惨烈,战士们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深嵌内心的战友情拼接起来,呈现给今日之青年,今日之中国,唤起民族情感,激发爱国情怀。

  影片以鲜明的影像风格回望历史,在勇士们苍老却坚定地诉说中穿越时空,讲述战火中永恒的青春故事。首先,影片伊始的空镜头呈现出浓烈的时间流逝之感。沧桑的画外音映衬着不息的川流、远飞的雁群、遒劲的老树,除了扑面而来的时间感,还有历史的宏阔与幽微。随后的黑白影像中,一趟列车开过,车顶上一位孤独的乘客如同被历史裹挟的个体,沉默而执着,好似从雪漫漫、风策策的前景中驶向历史深处。这个段落一气呵成,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其次,通过声音降噪加强画面本身的感染力。历史本身是沉重的,如果用音乐来烘托这种沉重,似乎是最直接的方式,但这种音乐抢镜的结果势必削弱画面本身的力量。影片中,宣传员熊朝瑞坐着轮椅观看战争展览,中远景镜头形成她与照片墙恰到好处的对照,青年的和老年的,过去的和现在的,这种画内画外的双重观看强化了影像的张力。当老人开动轮椅从右侧出画时,这静默的影像便具有了明显的隐喻含义。从画面中缓缓离开的她,似乎将那段历史也带离了。再次,适当的日常景观调动了影片的现实观照意义。影片大部分还是访谈,个别日常生活段落的穿插将历史和现实联结起来,日常的表层下仍然可看到历史的印迹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悲悯之感。如独坐在客厅看电视的老兵,静止的画面里只有模糊的同期声,而影像的意义其实已经溢出画面。时过境迁的孤独感就在这画面中生长,直戳观者内心。所以,日常并不都是琐碎的,精微的日常有时反而会支撑起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

  《1950他们正年轻》选择了一种质朴的方式来书写历史,这种经由受访者道出的历史细节是珍贵的,让人动容的。影片中的青春颂歌是热血铸就的,对于和平年代的观众来说,震撼而沉重。通过老兵详尽的回忆,观者也会不同程度地形构出一种极限境遇下关于生命和人性的认知与想象,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残酷,另一方面也捕捉到了战争中的人性细节。

  厚重的主题意义和鲜明的影像风格对于一部纪录电影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是全部。影片在个别细节处理方面还有一些遗憾,这对影像的质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影片中有大量的影像资料,但几乎都未标明来源和出处,多次出现的照片墙,有合影、有特写,也未交代,这种符号化的方式会削弱影片本身的记录效果,如果加上来源与出处,真实的力量会更加震撼。采访者少有的几次提问,使得声音参与到文本的表述中,但并没有为这种表述助力。比如问您的这种经历是否和子女讲过?您平时还会想起抗美援朝吗?您会主动想吗?您是什么时候参军的呀?这些问题只看文字是没有硬伤的,但是影片中的声音和语调却给人一种局外人的感觉,采访者并未完全融入受访者营造的历史语境中,这会连带着观众一并出离。所以,声音的作用不可小觑,特别是在影片中突然出现的声音。

  历史叙述一直是中国电影书写家国记忆的重要路径,随着社会发展和电影工业的升级,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技术加持下的影像表达,有了无限的拓展空间。然而,历史本身的厚重与丰富并不见得与技术成正比,人性在历史叙述中凸显,是极限境遇中的抉择,是本能的反应;生命的哲思在历史叙述中弥散,碰触到穿越时空、跨越民族的相通情感。镜头中的老者毫无保留地将尘封的记忆掀开,诉说耄耋之年的祈愿和战火青春的遗憾,他们的叙述或激奋或哀伤,或细微或缥缈,联结起历史的往昔与今日。历史终究是关乎人的,对于历史的影像书写,围绕人的叙述最珍贵。

  对于纪录电影而言,由于其与真实的天然关联而具有了更为浓厚的历史感,他们正年轻是对民族历史的当代书写,是对青春的礼赞,对生命的敬畏,对战争的反思。回望历史,霜重雪寒,金笳高吹,那年他们正青春,风凛冽,心灼热。

为您推荐

本文地址: https://www.ygwzw.com/read-30936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阳光喔作文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阳光喔作文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